勞動者拿到工資條要做哪五件事?
職工按時按量完成工作任務后,用人單位需要支付相對應的工資,因為職工對自己收入有知情權和監督權。而拿到工資條后,要做哪些事項?看發放時間、看工資總額和分項是否正確、看是否符合最低標準和看五險一金。注意一旦發生勞資糾紛,工資條可作證。接下來小編為您一一介紹。
工資條拿到手先做五件事
所謂工資條,簡單來說就是一張清單,大概包括紙質版和電子版兩種,上面記錄著每個員工的月收入分項和收入總額。那么一張簡單的工資條中,人們需要了解哪些內容?專業人士表示,工資條拿到手,要先做五件事。
一看發放時間。用工單位應當每月至少支付一次工資,如遇法定休假節日或休息日,通過銀行發放工資的,不得推遲支付工資;直接發放工資的,應提前支付工資。拖欠工資的,應及時向勞動監察部門舉報。
二看工資總額和分項是否正確。工資條拿到手后,得看上面的數字是否按勞動合同簽訂的數額足值發放。用工單位不可以用實物代替貨幣工資。除了“三險”費用、住房公積金和個人所得稅,其他項目非特殊情況不得扣除,單位也不得隨意調整約定好的分項工資。
三看是否符合最低標準。最低工資不包括加班工資,特殊工作環境、特殊條件下的津貼,也不包括勞動者保險、福利待遇和各種非貨幣的收入。
四看五險一金。五險一金包括:養老保險、醫療保險、工傷保險、生育保險、失業保險和住房公積金,職工要看這幾項費用是否已經從用人單位扣除進到自己的個人賬戶?是否按當地標準進行繳納?
五看個稅。現行的稅收起征點為3500元。拿到工資條后,還得看用工單位是否按照國家規定的方式代扣個稅。
解決勞資糾紛,工資條可作證
工資條是員工所在單位定期給員工反映工資數額的紙條,一般記錄著每個員工的月收入分項和收入總額。雖然大多數用人單位的工資條上并沒有公司蓋章,但工資條有著與勞動合同相同的證明力,也是最能直接證明工人工作期間享受工資待遇的證據。
根據《勞動法》等相關法律規定,員工對工資標準及發放享有知情權和監督權。如果勞資雙方因此產生糾紛,工資條也是勞動仲裁部門以及司法部門認定事實的重要依據之一。
下一篇:計件工資制度下加班有加班費嗎?
熱點文章點擊
-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
- 02工傷認定的情況、申請時間
-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
-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
- 05辭職的流程
-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